美国选举常识:参选,先从Petition(联署签名)开始
2025年纽约市竞选
2025年的纽约市初选竞选,已经开始。
纽约市的竞选,是与州和联邦的选举年错开的。
州和联邦的选举年是偶数年,而纽约市的是奇数年。
纽约州众议员、州参议员和联邦众议员这样的立法权的选举,都是2年一次,
州长及州总检察长这样的州级职位是4年一次。
而纽约市的选举,统一是4年一次,
——只有在人口普查后进行选区重划的年份,市议员的任期才会被改成2年,以适应人口普查后必须的选区重划。
所以在2020年人口普查后,2021年开始选区重划工作,最终在2022年形成新的选区地图(包括州与市的选区地图)。
选区重划后,选区地图肯定有所改变,所以,需要重新选出新的选区的民意代表。
对于州一级的选举,选举是偶数年,恰好是在选区重划确定后进行,所以并不影响过渡。
而对于纽约市来说,奇数年的选举——无法在选区重划的地图确定后才进行选举——比如2021年的新的选区地图出来前,2021年的纽约市的选举就已经进行并有了结果。
对于全市范围的职位,比如市长、主计长、公益发言人等等,因为选区就是全纽约市,所以不存在选区变动,所以这些职位依然是4年。
而各个市议员的选区地图则有变动,这导致2021年的纽约市市议员的任期因此而被改为仅有2年,并在2023年以2021~2022年确定的选区地图再次进行市议员的选举,而2023年的选举出来的市议员任期则为4-2=2年。
从2025年起,市议员与市长等等职位一样,恢复为4年任期。
直到2030年的人口普查后,再次跳为2年,以适应选区重划的需要。
登上选票
要想成为一名参选的候选人,不是自己跳出来说我要参选就能参选。
按纽约和纽约市的法律,要让参选人的名字登上到选票上,有以下几个条件:
1.首先要是美国公民,
2.要求参选人在纽约市的参选选区有固定住所或至少在竞选期间居住在选区内。
PS:选区重划时例外。
PS:选区重划时例外。
3.基本的年龄要求,比如至少年龄18岁以上,市长、主计长和公益发言人要求年满35岁,区长要求年满30岁,市议员要求年满25岁等等。
4.参选人已经登记为选民,并选择了党派。
5.没有被判剥夺选举权利的记录。
6.最重要的,资格文件,也就是本文章要说的,要收集到法律规定的足够的Petition(联署签名)。
——如果没能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收集到符合规定的足够的联署签名,是没有资格登上选票,也更谈不上参加选举了。
只有在提交了足够的联署签名后,才能确保参选人的名字将登上选票。
Petition
联署签名的表格按纽约州选举法的第6条规定,区分为各党党内的联署签名,或是独立候选人的联署签名。
联署签名的表格,如果超过10页以上,按法律规定需要装订成有封面的样子。
如果是民主党的,往往是绿色的。
如果是共和党的,往往是粉色或是白色的。
如果是独立参选的,则基本为白色,因为便宜。
(特别是民主党的联署签名的表格,因为往往是交给工会联盟的地方印刷,一张表格印刷费用是超过1美元的。)
按纽约州及纽约市的法律规定:
对于纽约市市议员的Petition签名数量为450个有效签名。
这个数量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而且,根据纽约市宪章第1057‑b条的规定,无论是政党内部还是以独立身份参选,对于纽约市议员职位,所需的Petition签名数量都是为450个有效签名。
而且,根据纽约市宪章第1057‑b条的规定,无论是政党内部还是以独立身份参选,对于纽约市议员职位,所需的Petition签名数量都是为450个有效签名。
相比之下,
联邦的国会众议员候选人,需要1,250 个党内选民签名。
纽约州的参议院候选人需要 1,000 个党内选民签名,
纽约州的众议院候选人需要 500 个党内选民签名。
纽约州的参议院候选人需要 1,000 个党内选民签名,
纽约州的众议院候选人需要 500 个党内选民签名。
如果是独立身份参选,则所需的签名数量要3倍于党内签名。
Petition的“挑战”
之所以强调【有效签名】,是因为存在着Petition的“挑战”的规则。
联署签名表格上的有效签名,是指需要满足3个条件:
1.美国公民。
2.已经登记为参选人对应的政党的选民。
3.选民登记的地址属于参选人对应的选区。
如果一个签名不能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那么这个签名就是无效的签名。
在竞争激烈的选战中,做为竞争对手常常会从联署签名的【有效性】开始挑战对方——即挑战对方的签名是否符合规定,联署签名的数量、真实性、签名或是选区住址等问题。
特别是如果当对手的签名数量只是刚刚达标的情况下,往往更是会引起对手对联署签名的挑战。
——如果能够通过“挑战签名”将对手的联署签名打到法律要求的最低线以下,就能不战而胜,直接在第一步就把对手踢出局。
特别是如果当对手的签名数量只是刚刚达标的情况下,往往更是会引起对手对联署签名的挑战。
——如果能够通过“挑战签名”将对手的联署签名打到法律要求的最低线以下,就能不战而胜,直接在第一步就把对手踢出局。
举个例子,比如2024年时,纽约州某区民主党初选,
就有一个华人参选人因为联署签名被挑战,被指签名造假,最后被对手告上法庭,结果裁定有效签名数量不足,结果直接在初选前就Game Over。
就有一个华人参选人因为联署签名被挑战,被指签名造假,最后被对手告上法庭,结果裁定有效签名数量不足,结果直接在初选前就Game Over。
同样的,之前在我文章中出现过很多次的,被华裔共和党人Lester战胜的那位,也是在联署签名被挑战,结果也是因为有效签名数量不足,无法登上选票。
而如果联署签名的数量是远远超过所需要的数量,那么想要挑战的一方就会知难而退,毕竟挑战签名也是要花钱的,
当签名数量超过法律规定的几倍时,费力费钱去挑战显然是个必然的亏本生意。
所以,如果有可能,参选人都需要将自己的联署签名达到法律规定的3倍,甚至更多,尽量多的签名可以防止被挑战。
所以,如果有可能,参选人都需要将自己的联署签名达到法律规定的3倍,甚至更多,尽量多的签名可以防止被挑战。
Petition的截至日期
对于一个参加6月份的初选的参选人来说,在6月24日投票日前,最重要的事就是4月前的收集到足够的、有效的联署签名,
没有达到有效的联署签名的数量,连上选票的机会都没有。
上不了选票,自然连参选都是不可能的。
自然的,联署签名(Petition)当然是有收集的截至日期的。
按纽约市选举机构公布的2025年选举日历,
纽约市选举【初选】参选人的签名收集与提交工作的截至日期为2025年4月3日。
而以独立身份参选2025年纽约市议会的参选人,因为没有6月的初选这一步骤,直接进入到11月的普选,
所以其联署签名(Independent Nominating Petition),是从4月15日开始签名,到5月20日至5月27日之间完成提交,
也就是说,
独立身份参选的联署签名的截止日期为2025年5月27日。
这是2个非常重要的日期。
2025年4月3日是【初选】的联署签名的截止日期,
2025年5月27日是普选的联署签名的截止日期。
所以,从3月份开始,各个参选人已经在马不停蹄地收集签名,而且,联署签名的数量也往往被看作是最后得票数的一个风向标,非常有象征意义。
所以,
如果你有想支持的参选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到4月3日前,你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帮助你所想支持的参选人收集到足够的联署签名!
讲讲华人的冷感与怕
每个参选人都可以从选举局得到/买到已注册的选民的地址与名字,
所以义工们在帮助做Petition(联署签名)时,往往会按照地址上门请求签名。
然而不幸的是,
然而不幸的是,
在华人社区内,许多华人对上门的义工往往是拒绝的,相比之下,在其它族群的社区,则签名要容易地多。
本身华人是美国公民的就少,而且有意识地登记为选民的更少,再叠加这种冷感,更是让很多参选人及义工感到华人群体与其它族群的差异了。
这种冷感被我认为是一种“怕”,一种在华人群体中对政治的“怕”还是仍旧存在着。
这种“怕”既有华人传统文化上带来的“怕事”的怕,
也有对政治,对选举了解不够,因为“陌生不懂”而引起的“怕”。
他们的拒绝或许是因为冷漠,或许是恐惧于东亚社会下的“莫谈国是”,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无知。
——他们不懂美国的政治,美国的选举的过程,选举的一些常识,所以他们可能在内心第一反应就自然地怀疑别人是骗子,或是担心签字了会有所谓的“信息被窃”。
——因为无知所以而感到畏惧,再加上口口相传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消息”,都放大了这种畏惧。
所以,
即使到了2025年了,还是会觉得在华人群体收集签名特别难,质量(就是有效签名)也特别差,比不上其它族群的。
——这样性质的吐槽,我从2018年一直听到2025年了,年年都有。唯一的值得安慰的是,这几年宣传教育启蒙下来,慢慢地这种冷感相对减少了。
但是,这种提高依然是不足的,依然是相比其它族群是落后的。
在南BK,今年华人区的选举,有43选区(亚裔比例52%),有38选区(亚裔比例33%)。
43选区的庄文怡 今年也要竞选连任,需要大家的支持,
请居住在43选区的民众积极帮助签名。
38选区,因为现任的市议员是一个极左的DSA成员,引发许多人包括相对白左的民众的厌恶与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
更是需要大家出来支持挑战现任极左市议员的华人参选人叶凌霞。
怎么支持?
先从帮助她收集联署签名开始!
并最终以此来维护我们的自身权益。
评论
发表评论